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一个问题带来十个遗憾,这种做法终将得不偿失,党员干部当谨记总书记教诲,在谋划推进工作时要从群众切身利益来考量,从群众长远利益来思谋,要衡量利弊、放宽视野,要不厌其烦、解疑答惑,要提前部署、见微知著,不让解决问题留下更多遗憾。
解决问题要衡量利弊,别让“因小失大”留下隐患。党员干部作为人民公仆,要牢固“一日无为、三日难安”的责任心,在解决群众诉求时既要以“小人务知小者近者”的耐心,于细节、切近之处听取诉求,用为民真心解难事;更要以“君子务知大者远者”的智谋,于长远、宏观之处思谋诉求,不急功近利,不“竭泽而渔”,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要从群众切身需要出发,以群众实际感受为标准,既能下“及时雨”,也能“审时度势”,为群众利益谋长远。
群众质疑要不厌其烦,勿让“忐忑不安”引发不满。基层是解决诉求最前线,也是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一些政策专业性强、见效期长、资金投入少,在贯彻执行时可能会引起群众的不理解,甚至因当前利益受损而对党员干部起到质疑。当面对红脸与质疑,党员干部要善于从群众的质疑声中听出“话外之音”,从群众的抨击语里发现“诉求真意”,要拿出足够的耐心讲解解释,多一些真话、实话、心里话,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柳岸终有花明,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为群众答疑解惑、解开心结,把“质疑声”变成“掌声”,以最大努力争取群众理解与满意。
针对风险要居安思危,切忌“临渴掘井”加重损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远见是能力,卓识是修养,只有常备不懈才能游刃有余,只有居安思危才能行稳致远。为民办好事实事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事情办得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要把事情做漂亮,避免产生后遗症带来遗憾,就要在办事前要多干一步,充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提前布局、科学谋划,运筹帷幄;还要对事情的发展有预见能力和全局眼光,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能够提前预知、及早发现、防患未然,做到隐患显现也能手里有招、心里不慌,将各种损失降至最低,切实维护群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