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文章: 1517 篇, 图片: 2 篇, 视频: 158 篇  投稿统计
扫一扫,关注手机微信
>当前位置:首页 > 组工时评 > 评论文章 > 正文

走实易地搬迁脱贫路

发布时间: 2020/7/13 22:46:32   作者:中共昭通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  李红芬   来源: 市委组织部   浏览次数:2084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目前,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关键是要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近年来,云南省昭通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昭通时提出的“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的重要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扛起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啃下脱贫攻坚最硬骨头的“铁齿铜牙”,确保易迁群众搬出能稳住、持续能发展,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强化政治担当,凝聚“搬出大山”的向心力。干部敢于担当,就是要敢于啃硬骨头。面对易地扶贫搬迁艰巨任务,必须大力弘扬新时代愚公精神,坚持以“搬不动山就搬人”的政治担当和“不把扶贫当负担、誓把扶贫当机遇”的历史责任,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主动担当作为,下定“搬出大山、斩断穷根”的信心和决心。按照“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原则,创新“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安置模式,构建起党建引领、党政齐抓、组织兜底、社会参与、干群连心的高度组织化新格局。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集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力量开展精准排查、锁定搬迁对象,结合实际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区,以精细化的群众工作,达成“我要搬”的思想认同、工作认同和情感认同,凝聚起“搬出大山”的向心力,整体推进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推动易迁群众由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的直过式跨越。

优化管理服务,构筑“安心扎根”的温馨园。优质的管理服务是打好易地搬迁“巩固战”,确保易迁群众安得下心、扎得下根的有力保障。强化党建引领,紧紧抓住基层基础、治安防控、矛盾化解、权益保障、服务管理等关键环节,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为抓手,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探索创新务实管用、贴近基层、惠及群众的制度措施和方法手段。全面实行党组织+为民服务站+产业就业工作站+警务工作站+教育卫生工作站+党群工作站的“1+5”组织模式,健全完善党的组织架构和服务机构,有效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科学设置医疗、教育、卫生、民政、公安等公共管理服务窗口,联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之家、爱心超市等,不断完善综合配套设施,提升治理效能,增强服务功能,以精准到位的公共服务保障,全方位为易迁群众提供“保姆式”服务,推动实现易迁群众“稳得住”,构筑起安心扎根的温馨家园。

注重志智同扶,拓宽“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志智同扶是促进易迁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工作,必须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既注重外部“输血”式扶贫,又注重内部“造血”式脱贫,多渠道、多方式帮助易迁群众拓宽增收致富路子。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坚持“稳就业就是稳脱贫”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通过组织专车、专列、包机等措施,点对点、一站式推动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确保易地搬迁“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注重把产业发展作为易迁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根本之策,大量建设扶贫车间、特色产业基地、蔬菜和食用菌大棚、商业配套设施等,千方百计强化产业支撑保障。同时以土地流转、退耕还林、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盘活迁出地“三块地”,让易迁群众既有稳定的资源性收入又有可持续的就业性收入和产业性收入。

创新融入机制,实现“迈向小康”的幸福梦。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针对易迁群众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现实问题,积极探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适应长远发展要求、满足易迁群众需要的融入机制,促进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发展成果同享,让每一名易迁群众都能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生活、展现新风貌。进一步完善搬迁过渡期民生保障政策,延伸民生保障服务链,无缝衔接迁出地、迁入地低保、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保障工作,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综合服务,让群众搬得舒心,住得放心,生活开心。探索居民自治机制,充分调动易迁群众参与安置区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树立“建设新家园,大家齐行动”的理念,广泛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文明家庭评选、感党恩等主题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新风,圆梦幸福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