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夏,走进巧家县马树镇,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高效农业大棚错落有致,棚内生机勃勃,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忙着管护果蔬、或忙着采摘鲜果,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产业兴则乡村富。巧家县马树镇土地平整、地域宽广、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国土面积291.2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4.85万亩,人均耕地4.25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优势使马树镇成为了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近年来,该镇将“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优势,按照“农旅融合、种养循环”思路,依托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植被茂盛、交通便捷优势,构建“3+N”产业发展布局。以核心种植示范区带动合作社和农户发展马铃薯5.3万亩、建成1个薯片和淀粉加工车间。坚持党支部创建的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和党员先行先试,带动发展夏季草莓1万亩、产值3亿元,建成现代草莓示范园和草莓交易市场。推动生猪规模化集中饲养,建成投产2.5万头生猪育肥场1个,在建存栏2.688万头生猪育肥场、3600头能繁母猪场、1万头能繁母猪场和年产12万吨饲料厂。并结合乡村旅游业培育,种植林下菌2000亩、蓝莓1000亩、百合花800亩,发展冷凉蔬菜3500亩。全镇产业实现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发展,有效破解产业发展“散、小、弱”的难题。
如果说产业是乡村振兴之基,那么人才就是乡村振兴之魂。巧家县以“引进一名专家、带动一个产业、培养一批人才”为抓手,采取学科合作、技术服务等方式,邀请或引进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卢肖平等22名专家到马树进行指导,建立省、市级专家工作站2个和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积极开展试验攻关和科研合作,带动培养本土产业人才43人,在滇东北大地实现了“云薯108”以亩产6.48吨创西南三省最高单产纪录、“冬草莓夏种”成功弥补夏季无甜草莓的空白。
同时,该镇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累计实施高稳产农田5.85万亩,流转土地7.45亩,新建机耕道路215公里,为产业基地安装变压器81台,在项目支撑、土地流转、科技服务、基础设施等关键环节给予企业支持保障。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让各类企业在马树安心发展。
据马树镇党委书记曹善有介绍,马树镇先后引进16家龙头企业,以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通过整合资金建成扶贫资产租赁企业经营、撬动企业投资、带动农户土地入股分红3种方式,建立龙头企业精准绑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发展格局。全镇16个龙头企业绑定115个专业合作社,建成万亩现代草莓园基地、万头能繁母猪场、万头生猪育肥场、食用菌加工厂、薯片和淀粉加工车间等产业延伸链和配套设施,开发种植工、采摘工、分拣工、饲养员等多个工种,为当地群众就近务工提供岗位9000余个,人均务工收入达2万元以上,实现大量转移就业由向外输出到镇内就业的转变,且外出返回本地就业人员逐年增加。还将115个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11319户,通过积分制管理,对积分合格的脱贫户和“三类对象”进行产业分红,进一步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
短短几年,马树镇产业发展成了全县产业发展的“模范标兵”,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全镇集体经济实现从2017年的每村不足3万元到每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40万元的跨越式增长,村干部人均增加待遇可达到6200元每年,有效破解了村(社区)无钱办事的难题,实现了村(社区)党组织“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工作有落实、发展有实效”,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巩固农村发展成果。
党组织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农业强起来。如今的马树镇,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群众经济收入越来越多、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越来越足,村民们正撸起袖子加速冲进致富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