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煦暖的冬阳,1月10日上午,记者走进白鹤滩街道鱼坝村,大片成熟甘蔗林映入眼帘,一根根甘蔗茎节分明,翠绿的蔗叶随风摆动,甘蔗地里,蔗农正在采收甘蔗,品尝生活的甘甜;糖房里,蔗农正在榨糖,散发出蔗糖的清香,构成了一幅朴实甜蜜的乡村美景。
众所周知,巧家小碗红糖俗称“碗碗糖”,产于巧家县金沙江沿岸地区,选用当地优质甘蔗、以传统工艺加工制作,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晚清以来,在国内市场久享盛誉,尤为青、藏、川、滇等省藏区彝族同胞钟爱。然而,随着白鹤滩水电站下闸蓄水,825米以下的农田被淹没,巧家甘蔗的种植面积减少,市场需求巨大,造成甘蔗供不应求。
乡村振兴,产业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支撑。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有效接续乡村振兴,白鹤滩街道围绕把巧家营社区、棉沙村、鱼坝村打造为蔗糖产业示范区这个目标,聚力项目争取,发力项目建设,获得项目建设总投资2379万元,其中上海援滇资金970万元。2021年,在这几个村(社区)共规划甘蔗种植5000亩,预计产量达到4万吨,产值4000万元,通过甘蔗种植、提供劳务等方式,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白鹤滩街道甘蔗产业项目得到了上海的援助,在保障蔗农产业增收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据了解,到2025年,预计蔗糖产业实现3亿元产值,将占白鹤滩街道生产总值比例的27.61%;甘蔗种植、红糖加工实现劳动力就业15000余人。
“今年甘蔗种植更加产业化,规模化,管理上更科学了。我家流转了4.5亩土地,全部种植甘蔗,收成非常好,年收入增加6000元。”谈及今年蔗糖产业,鱼坝村八组的村民刘兴祥开心地说,他年终榨糖的时候,还负责基地的榨糖技术指导。
像刘兴祥这样的人家在鱼坝村基本全覆盖了,利用闲置土地流转种植甘蔗,村集体经济效益增加,群众收入增加,有效巩固脱贫成果。
同时,引进巧家县佰意佳食品有限公司、巧家万华食品有限公司、云耕物作3家蔗糖生产龙头企业,鼓励发展甘蔗种植,通过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建成700亩甘蔗基地,企业投资建设年产500吨纯手工红糖生产厂房一座,使巧家甘蔗品种的品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含糖量和产量有质的飞跃,为巧家小碗红糖提供最优质的原料,让巧家小碗红糖产业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产业之一。
据悉,白鹤滩街道在“十四五”期间将大力发展产业,打造5000亩甘蔗种植基地,随着巧(巧家)大(大寨)公路的通车和沿江高速的启动实施,白鹤滩水电站沿江旅游线路初具雏形,通过文旅产业相结合,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带动金沙江沿线的巧家营、鱼坝、棉沙、野鸭等村(社区)群众种植甘蔗,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接续乡村振兴。